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欢迎光临东方药膳网!
 科普版2019年12月下-254期
鯈鯈之鱼
《东方药膳》

鯈鯈之鱼

林可欣

中国人爱鱼,更爱吃鱼。与西方国家的人们不同,中国人吃鱼,除了吃海水鱼,还吃淡水鱼。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淡水鱼鱼刺多,土腥味重,于是淡水鱼在那儿无人问津;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人们看到了淡水鱼身上宝贵的营养价值,一群富有智慧的中国人巧妙地通过各种方法去除了淡水鱼的土腥味,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草药增加其药用价值,使其味道鲜美,营养充足,论滋味完全不输海水鱼,论营养保健功能又不输药材。

中国人吃淡水鱼有着悠长的历史,煎、炒、蒸、炸、酱、焖、炖等等烹饪方法多种多样,鱼儿们彻底征服了中国人的味蕾。在众多被征服的中国人中,中国文人尤其如此,他们爱赏鱼,更爱吃鱼。这些古代的文人雅士们颇有情趣,吃鱼的同时,还为它们量身定做了许许多多的诗词。于是,食材与药材发生碰撞,中医们将淡水鱼制成了药膳;诗与美食发生碰撞,文人们把淡水鱼吃出了东方韵味。作为诗与药膳的爱好者,如今我斗胆让它们也来一个“碰撞”,借文人的诗聊聊淡水鱼的二三事,再引出个药膳来,或许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鲤鱼

鲤鱼在中国被诗人赋予了很多意象,比如“鲤鱼跃龙门”,《埤雅·释鱼》中就有这么一句话:“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李白也曾以黄河之鲤自喻,感叹“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未成龙,归来伴凡鱼”的怀才不遇。为何是鲤鱼跃龙门,而不是草鱼或是其他的什么鱼跃龙门?诗人们也不是乱写的。在现实生活中,鲤鱼也确实非常好动,力气大,时常喜欢跃出水面,诗人们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便有了“鲤鱼跃龙门”。而鲤鱼跃出水面,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打嗝”。在较深的湖里,因为水压太大,鲤鱼胀得排不出气来,只能跳出水面。巧的是,中医认为鲤鱼味甘,性平,主咳逆上气,治水肿;入脾、肾经。中医上说的鲤鱼消肿下气之功能与鲤鱼的习性竟隐隐能找到些共通之处。

推荐药膳:鲤鱼赤豆粥

主要原料:鲤鱼500g,赤小豆50g。

制作方法:鲤鱼去鳞,去内脏,洗净,将赤小豆用水煮开后,放入鲤鱼,一同煮熟,不加任何调料。

功效:适用于脾虚水肿、脚气病患者食服;用于门静脉性肝硬化性腹水以及慢性肾炎水肿,均有明显利尿消肿作用,亦可用于妊娠水肿。

注意事项:鲤鱼两侧的肉内各有一条白筋,抽出可以除腥味;曾患过恶性肿瘤、淋巴结结核、红斑狼疮、支气管哮喘、小儿痄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痈疖疔疮、荨麻疹、皮肤湿疹等疾病忌食鲤鱼。

2.鳜鱼

鳜鱼肉质丰满细嫩,骨刺很少,深受文人喜爱,连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也称赞它如同河豚一般鲜美却又无河豚的毒性。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正如他写的那样,鳜鱼在春天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时最是肥美,因此被称为“春令时鲜”。鳜鱼性凶猛,属于食肉性鱼类,喜欢水质清新的地方,在肥水池塘很难生存,为了捕食,它们的动作极为迅速,捕食不可避免的活动也使它们练出了一身细嫩而不失韧性的“肌肉”。从中医角度看,鳜鱼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具有补气血,益脾胃的功效。因此,也许当你看见两岸桃花怒放,河水陡涨时,不妨也可以在河边钓上一条鳜鱼,或是到热闹的市场买上一条新鲜的鳜鱼做一道美味又养生的药膳。

推荐药膳:鳜鱼汤

主要原料:鳜鱼一条,黄芪15g,党参15g,怀山药30g,当归头12g,食盐适量。

制作方法:鳜鱼去鳞,去鳃及内脏,将黄芪,党参,怀山药和当归头煎后取汁,药汁入鱼一起煮熟,加食盐调味食用。

功效:调补气血,适用于病后体弱及老年体弱。

注意事项:鳜鱼为虚劳食补要品,故寒湿者不宜食用,可以加入姜,葱则无此弊端。哮喘、咯血患者也不可食用。吃鱼前后不可喝茶。

3.鲈鱼

说起鲈鱼,就不得不说西晋文学家张翰。论对鲈鱼的爱,怕是没有几个人能比得过他。张翰是史上第一个为美食而辞官的人,为此他还作了一首诗:“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留下了“莼鲈之思”这一形容思乡的成语。他的任性引领了一种文人的时尚,引得各路文人墨客前去江南一品那传说中的“莼菜鲈鱼”。《饮膳正要》中记载:“平,补五藏,益筋骨,和脾胃,治水气,食之宜人”即鲈鱼性平,能够补养人的五脏,对筋骨有益,可以调理脾胃,治疗水气。这样看来,张翰等众多文人喜好鲈鱼也是情有可原。其实,鲈鱼除了与莼菜搭配,还可以和其他材料结合形成药膳。

推荐药膳:白术陈皮鲈鱼汤

主要原料:鲈鱼肉50g,白术15g,陈皮10g。

制作方法:布包白术,陈皮,与鲈鱼肉共水煎熟。

功效:每日1剂可治疗脾虚泄泻,慢性胃痛,肠炎。